“立体史书”石牌坊、“川南明珠”古宇湖、“石化圣地”圣灯山……天气清爽宜人,景区游人如织。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隆昌收获满满。据统计,隆昌市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点、民宿、文化馆、图书馆等地方,“五一”期间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910万元。
数据的背后,凝聚着隆昌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不懈努力。
云峰关森林公园、金沙文旅综合体、云湖农旅融合示范区等十余个项目建成;温德姆五星级酒店、内荣“双昌”农业旅游观光园区、稻渔文化主题生态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观湖精品民宿村、1958红色文旅项目、“新街里”文旅商业街区等项目正抓紧落地;智慧旅游、旅游风景道、旅游卫生间、景区标准化提升、全域标识系统等27个对标项目相继完成。
“一年来,农文旅融合发展更具特色、更具活力、更具前景,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更有基础、更有底气、更有信心。”5月7日,隆昌市文广旅局局长李晓佳感叹道。
高位推进 融入“双圈”
“相关部门要按创建办要求,较真逗硬、攻坚克难,推进工作落实到位;要对照任务清单,狠抓问题整改,凝心聚力、真抓实干……”5月6日下午,在每周一次的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工作调度会上,市委书记林双全强调。
为推进工作,隆昌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实行“日总结、周调度、月通报”“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项目、一个倒排工期表”等工作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科学编制《隆昌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一核四区”文旅功能区定位,形成以石牌坊文化为文脉、古宇湖康养为引领的全新文旅产业集群。挖掘发挥各镇(街道)、村资源优势,把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有机融合,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乡村旅游发展体系。
同时,积极融入双圈,将古宇村、印坝村等7个村落纳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石牌坊群荣获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与荣昌12家企业携手研究梳理、保护传承夏布、土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省级非遗4项、内江市级非遗19项。主动对接重庆文化旅游开发企业,依托圣灯山、云顶寨、石燕茶乡等乡村旅游资源,重点包装乡村旅游项目23个。
产业发展 农文旅融合
隆昌以农业为基,推行“稻鱼果”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稻渔、柑橘、木本油料产业近30万亩,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建成全国稻虾产业强镇1个、省级稻渔主题公园2个、稻渔新村80个,培育隆昌稻虾米、稻田虾等特色农业品牌18个。建成印坝渔村、花漫水乡2个省级农业主题公园,德树山庄等5个休闲农庄,山南野、润兴乡源2家特色民宿。
创建万花谷等国家级3A旅游景区3个;云顶镇获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名镇;石燕桥镇获评省级森林小镇;群乐村、净土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渔箭社区、云峰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古宇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以文化为魂,深挖沱灌文化、青石文化、牌坊文化、红色文化等本土资源,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南关石牌坊古镇获评首批省级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石牌坊群旅游区命名为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327车间”成功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开发精品旅游商品20余种,周兴夏布、石燕土陶、康发藤编等10余种特色产品多次参展省级、内江市文旅推介会。
隆昌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实施石牌坊旅游区“三态”全面提升工程,建成旅游集散中心,新(改)建城市公共厕所、旅游厕所31座;新建旅游环线公路60余公里,旅游风景道5公里。搭建旅游大数据平台、应急指挥平台、全域标识系统,实施智慧停车项目,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开展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全域启动“三边三化”“三改一整”行动,实施景区、廊道、村镇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改善旅游环境。
近年来,隆昌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让1100余名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2021年,隆昌市乡村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97.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4亿元,每年带动农户人均增收约5000元。
“隆昌将坚定信心,全力推进创建工作,营造全民共建氛围,为建设精致靓丽隆昌作出新贡献。”隆昌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