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李永琴)“地震横波将到达,请注意避险!”受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影响,成都市震感明显。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相关部门立即会商研判,远程视频会议上,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信息数据库提供的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建筑结构基本参数等数据,为风险研判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是成都市运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推进地震安全韧性城市专题应急场景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据数据显示,成都市境内的地震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山区,总体上呈现少震弱震特点,但周围地震发生数量和震级较大,频率也较高,受其他区域地震影响的风险较高。
如何让城市更有安全“韧性”,增强地震灾害风险抗灾力和恢复力?近年来,成都市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技术力量,建立韧性城市研究基地——韧性城市应急管理工程研究中心,针对韧性城市应急管理和科技开展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和试点,构建了破坏性地震等13个巨灾情景专题,旨在通过对巨灾可能性和危害性进行分析,全面梳理应急防灾任务和能力需求,制定与完善应对措施,强化应急准备,提高城市防灾救灾能力。
“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其中,目前破坏性地震情景专题正处于初期建设之中。”研究中心牵头单位成都市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风险普查工作掌握的地震历史相关情况和致灾因子相关情况;人口、房屋、基础设施等承灾体、孕灾环境相关情况;地震灾害隐患相关情况……为专题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通过“情景+应对”,更加精准、更多层次地构建地震情景、动态推演灾害救援情景等全过程模拟仿真,更能辅助政府宏观决策,提升抗震减灾能力。
同时,研究中心还对地灾、洪涝灾害、火灾等数据进行分析,持续开展巨灾情景构建。通过开展理论体系、高新技术和产品、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辅助决策信息化系统等研发和试点应用,系统提高城市安全韧性,提升各类突发事件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