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内江   >  要闻
内江:第一书记战贫致富的“暖心之旅”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1-02-02 14:53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消息(李建明 李永琴 文/图)腊月寒冬,长江二级支流清流河依然清波荡漾,默默地流向远方。在清流河水滋养下的内江市东兴区平坦镇利子村,此时原本是冬闲休整季节,现在却被蜿蜒延伸的条条水泥路,拔地而起的幢幢小洋楼,生机活现的致富产业链,一举打破了冬日的宁静。

“个头好大,成色也好,等到春节,定会卖个好价钱。”1月29日,家住该村易地扶贫搬迁小聚居点的覃良峰在地里随手拔出一个大头菜,丰收的笑颜顿时写满了这个壮族青年那张近似古铜色的脸。

覃良峰的妻子隆长芬现年36岁,是在这个村里长大的,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看见驻村第一书记周默和几名村干部再次迎面走来,在地边指指点点,商讨蔬菜种植的扩种计划,抛出打造绿色蔬菜基地的设想,不禁眼圈一红,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挽住小她两岁的周默书记,深情地说:“默默,你是看着这个村由穷变富的,大伙舍不得让你走啊,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干吧!”

隆长芬的一席话,道出了利子村人的心声。

原来,利子村曾经是川渝交界地带的一个省级贫困村,以汉族为主,杂居着回族、壮族等少数民族。那时,由于村里村外不通公路,村民们出门干活,或是走亲访友,往来各地,常常深一脚,浅一脚,“雨鞋”便自然是他们的特有“标配”。加上村子离平坦场镇7公里、顺河场镇10公里,跋山涉水,出行极不方便,因此离此3公里左右的重庆市荣昌区远觉镇就成了村里人赶集常去的地方。难怪当地人会经常自我调侃:“远觉场上,不管有多少南来北往的人,只要看一眼谁的脚上穿着雨靴,不用身份识别,就能分辨出谁是四川人、谁是重庆人。”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党和政府的阳光照进了利子村。可驻村第一书记人选却成了一个“老大难”。从内江城区出发,绕道省际公路内(江)吴(家)路出境四川,再绕道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远觉镇,在远觉镇与平坦镇地域交汇处的一条小溪边,经过一座名叫“陈家桥”的跨溪人行独木桥,入四川境内到达利子村办公室,仅路途就需要长达两个小时左右。为此,好几个驻村第一书记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

2018年6月,有着三年党龄的女大学生、内江市东兴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政策法规股股长周默临危受命。

“会不会又打退堂鼓哦?”刚开始,人们多少还是有些担心,着实为这个孩子还没满两岁的年轻妈妈捏了一把汗。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两年半的摸爬滚打,九百个夜以继日的一线奋战,周默很快适应并融入到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俨然成了不折不扣的利子村一员。现年68岁的老党员、退伍军人兰维光只要一提到周默,心里就觉得暖暖的,总觉得这个孩子就跟他的亲生儿女一样,“小棉袄”似的关心和照顾无处不在。

转眼间,周默的孩子已经四岁多了,每天活蹦乱跳的,总嚷着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他到利子村玩。因为在小家伙看来,农村里总有玩不够的“新鲜”,总爱跟着妈妈跑前跑后,做妈妈的贴身“跟班”。

“几年间,利子村彻底变了,变得连当地人都几乎认不出来。”现任村委监委会主任陈洪永是上任村委会主任,对村里的过往和周默驻村以来的变化更是感慨万千。如今,该村公路从无到有,新修村级公路、联网公路6条,人行独木桥“陈家桥”改建为公路桥,到远觉、平坦、顺河、以及与邻村之间,实现了公路互通,构建起了川渝地区的“交通枢纽”;易地扶贫搬迁大、小聚居点先后建成投入使用,16户贫困户和10户散居五保户告别恶劣的生活环境,住进了宽敞、明亮、温馨的幸福家园;党群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文化广场的建成和水产、柑橘、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的推进,为利子村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底气和亮色。2019年,该村整体退出贫困村序列,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

  

路通了,产业发展了,村民的腰包鼓了,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可周默却丝毫没有停止她前行的脚步,依然用她的热情和智慧,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用她的坚守与执着,温暖着这里的人们……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