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目标、明举措 2025年资中经济工作这样干

2025-01-01 10:24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刘浩然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 李永琴

2024年12月31日,年内最后一天,中国共产党资中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总结2024年全县经济工作,安排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会议现场(图据资中县融媒体中心)

2024年以来,资中县始终把牢正确前进方向,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强国资、优国企,兴文旅、旺业态,攻难点、疏堵点,争先进、创一流,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改善和增进民生福祉,牢牢守住发展底线红线,强化思想宣传和民主法治建设,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资中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资中经济工作怎么干?

定目标

把改革摆在经济工作突出位置

改革,被摆在了2025年资中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产业强县活力文化名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资中新篇章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和四川省委、内江市委决策部署,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资中县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资中新篇章的决定》。

会议明确,2025年,资中县将聚焦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招商引资“三件大事”,以建设市域副中心为引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谋划推出更多具有资中特色的改革举措,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中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全会锚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七个聚焦”目标任务,提出到2029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明举措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会明确,要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安全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干部队伍作风能力提升等重点改革,更好担负起四川省委、内江市委赋予资中的重大改革任务,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具体而言,资中将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完善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加快园区改革发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具有资中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优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税收共治长效机制,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协同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产学研用系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机制。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成渝发展主轴次级商贸物流枢纽,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要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健全企业诉求闭环办理机制,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健全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扩面推行容缺受理制度,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降低用地成本,稳妥有序实施水权水价改革,强化企业用工保障,健全工业企业用气激励机制。

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扩权赋能改革,扎实推进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和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拓展农产品就近工业加工转化空间,完善县镇村三级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城乡教育医疗均衡配置机制,持续深化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深化资中女足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善美乡优城体制机制,持续深化省级城市更新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大力推进建制镇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健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推进机制,扎实开展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要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安全领域改革。深化民主和法治领域改革,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深入推进基层民主,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推进司法领域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开展全省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试点县建设,构建高品质文化供给体系。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根据生育状况统筹育幼服务资源有效配置,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平安资中建设,完善基层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