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他就要理解、支持他”——走近内江军嫂吉晓莹

2024-03-02 19:11 来源:i内江
编辑:陈荞

“我来监测一下胎心。”2月28日,记者在内江市中医医院见到了独自前来产检的吉晓莹。怀孕7个月,妇产科医护人员都习惯了她的“独立”,这不仅因为吉晓莹是单位里的同事,更在于她除护士外的另一个身份——军嫂。

与军人的恋爱“节奏”不一般

2018年初,经过熟人“牵线”,原本只是相识的吉晓莹与康建确定了恋爱关系。彼时,正是康建在西藏服役的第八个年头,恰逢他的休假期。

▲夫妻合照

近一个月的时间,两个人都黏在一起。“那会儿我们天天约会……”谈起这段回忆,吉晓莹满脸洋溢着甜蜜的笑容。快乐的时光总是流逝得飞快,休假期一结束,即使双方再不舍,也得被迫接受“异地恋”。

“异地恋”模式一开启就是近一年的时间,和大多数人一样,吉晓莹和康建通过电话、微信联络。“他一有时间就会找我聊天,从日常生活到训练状态,从职场琐事到未来规划……什么话题都聊。”吉晓莹说,“网恋”后,两人的感情不减反增。

2019年,康建再度休假回到内江。两人已经着手准备婚礼事宜。“2020年,趁他休假,我们正式领证,迅速组建起了新的家庭。”吉晓莹笑着表示,节奏虽快,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无条件理解、支持丈夫投身军营

有老人说,婚姻是相互陪伴。但对军嫂而言,这句话是不成立的。“既然选择了他,就要理解、支持他。”在吉晓莹看来,婚姻也可以是尊重和包容。

与军人组建家庭,吉晓莹最初已经做好了独自面对生活“风雨”的心理准备。但真正成为军嫂后,她还是常常流露出脆弱的一面。“记得有一年情人节,我值夜班,走在路上看着其他成双成对的情侣,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吉晓莹直言,因为康建在生活中的“缺位”,她常常委屈地哭泣。

眼泪擦干再“振作”。因为吉晓莹理解康建在高原地区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为丈夫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感到自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开来,内江陆续实施临时管控。吉晓莹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和同事们在岗位上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工作强度直线上涨。夫妻俩决定推迟举办婚礼,各自坚守岗位,一个在军营加强训练,一个投身抗疫一线,互相鼓励共渡“难关”。

理解、支持换来的是共同进步。吉晓莹在内江市中医医院多次获评“优秀护理工作者”;部队也频频传来喜讯:康建先后获得2019年“优秀士官”、2023年“四有”优秀士官等荣誉,并多次受到部队嘉奖。

婚姻聚少离多更觉相处时间宝贵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头天才相聚的夫妻,第二天就可能面临分离。“有一次,他回来的当晚就被召回部队。大约凌晨3点,我从他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就开始哭泣。我们一晚上都没睡着,第二天早上因为上班无法送他到机场,我又大哭起来。”再度陷入回忆的吉晓莹自嘲为“泪失禁患者”。

但那次,康建还未离开内江又接到撤销召回的通知。他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赶往妻子上班的医院,“面对面”给她送去了“惊喜”。意外的“重逢”让吉晓莹原本郁闷的情绪烟消云散。

感情越深厚,分离越难受。“他离家后的一周内,我都处于适应的‘缓冲’阶段,有时看见他用过的东西,我也会忍不住流泪……”吉晓莹说,丈夫非常体贴,每次离家前都会主动把自己的衣物搬到另一个房间“藏”起来,避免她触景伤感。

2021年,吉晓莹到部队与丈夫相聚了一周。“待在家属楼里,白天听训练声,晚上等他回来,体验到了‘留守’的别样幸福。”她告诉记者,从内江到西藏,全程2000多公里,再由飞机转汽车,大约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因为工作性质,自己的假期时间并不充裕,所以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

对医护人员来说,一周的假期较长,但对军人家庭而言,一周的相聚太短。不论线上还是线下,夫妻俩都格外珍惜宝贵的时间。

2023年8月,吉晓莹成为一名“准妈妈”。虽然有着强烈的妊娠反应,但为了避免让忙于训练的丈夫分心,她一头挑着事业,一头担着家庭,明知独自一人的艰辛,依然选择了理解和支持。而她的样子也是无数军嫂最真实的写照。(来源:i内江)

原标题:“选择他就要理解、支持他”——走近内江军嫂吉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