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11月11日,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别称婆城)平山村的一栋土屋内,张付春换上了新大衣,准备到县城里的高中去看望将近一年未见的女儿。他还特意把鞋子来回刷了几遍,让整个人显得精神点。
然而,几个月前,张付春留给“婆城有爱”志愿者的第一印象却截然不同。
“当时,他整个人状态很糟糕,衣服皱巴巴的还沾满污渍。”谈起8月份的一次帮扶工作,来自“婆城有爱”志愿协会的唐海文印象很深刻,“他很不愿意配合,觉得我们志愿者工作是多事儿。”
“婆城有爱”志愿协会成立于2014年,其会员来社会各界,截至目前自发组织百余次社会爱心救助活动。唐海文是其中一员,目前担任“婆城有爱”志愿协会副会长,也是一名烟草行业职工。
志愿者通过8月28日这次走访,了解到53岁的张付春有一妻一女,妻子患有肌无力,女儿独自在外工学。近些年,张付春患上肺病,一家人靠着政府救济的低保维持生计。
另一边,从村民口中得知,张付春早先在县里打工,但是因为不太勤快,丢掉了工作,从那以后就再也没外出务工,宁愿日子过得清贫一点,也不愿意劳动。
面对这一“心理贫瘠”问题,唐海文感触很深,因为在过往的帮扶工作中,他见到了太多太多。对此,他信心十足,觉得能有办法说服张付春打起精神。
“张大哥,我们会为你提供帮助,同时也希望你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咱们携起手来,逐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唐海文真切地望向张付春。
张付春颤巍巍地回答:“这个家我说了算,你们凭什么叫我劳动,我现在的身体情况干不了体力活,你们走吧。”一旁的妻子坐在轮椅上,全程无话,目光无神。
这样的回答让志愿者们面面相觑,好端端的一次慰问,为何遭到冷言劝退?联想到村民之前的评价,或许真的是因为张付春懒才发生这样的矛盾,并导致贫困。
面对这碗“闭门羹”,唐海文感到一丝无力,可他就喜欢“跟困难对着干”。
大家针对张付春的情况,决定先从物质基础上入手。说干就干。10月8日,去张付春家之前,志愿者做了十足的准备。
物资捐赠单上,密密麻麻地写着:“羊绒大衣三件、木床一张、床上用品两套、大米一袋、菜油十斤……罗少言(200元)、张远(100元)、唐海文(200元)、杜海涛(300元)……共计三千元整。”
简单表明来意后,志愿者便张罗忙活起来。打扫、搬运、组装、铺床、置放,系列分工井然有序。经过一上午的劳动,张付春的家就像换上了新衣,虽不华丽,却素净清爽。
用张付春的话讲就是:“好,好得很!” 他们本素不相识,却受到无偿帮助。看着这群默默劳动的人,张付春一时有些动容。
虽然对于张付春的具体困难,这点帮助微乎其微,但他们用“满满”的诚意与真情打动了老张的心。
终于,张付春袒露了心里话:“其实,我是癌症晚期,老婆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我走了以后,她们娘俩不知道要受多少苦。”
众人语塞。现实的困境,让老张一家人眼里失去了光,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
从那之后,志愿者一旦“顺路”过张付春的家,总会去看看他俩,还时不时替他打扫屋内卫生。渐渐地,张付春与这群人开始熟络起来。
一次志愿协会会议上,唐海文报告说:“张付春的情况特殊,我也是为人父,站在他的立场考虑,我认为我们应该调动更多力量,去帮助这个女孩,让张付春少一些牵挂。”
心病还需心药医。
11月7日晚18时许,立冬。志愿者提了几袋饺子去拜访张付春,希望能以慰问关怀的方式带去一些温暖。
“你们好,好心人。”这一次张付春显得健谈许多,主动聊起了自己的近况。
“张大哥,我们会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为孩子的教育、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向当地机构申请大病医疗救助,党和政府不会让群众受苦,只要你乐观治疗,一定能越来越好。”一阵寒暄后,唐海文带头表态,希望能为其家人带去力量,并且会持续关注张付春妻女的生活状况。
“对啊,张大哥,放宽心好好治疗。威远人民是一家,我们一直都会在。”威远县烟草专卖局志愿者陈玉、江南相继表态。
张付春长舒一口气,好似心中的石头落下一般,他说:“家门口的土地在政府同志的帮助下重新开垦了,明年春天等我身子骨好一点,我准备种点蔬菜,争取把日子过得再好一点……”
“好,越来越好”志愿者笑道。
离别时,唐海文远远望见庭院里的农具整齐挂在墙上,土屋内泛着柔和的光亮,张付春和妻子在家煮了饺子吃,整个张付春家平添了几分烟火气。
在夜色遮掩下,志愿者一群人悄然退场,夜空中闪烁着几盏星光,就如同他们一般,踏着四季,披着星辉,汇成红流,在婆城土地上熠熠生辉。(李家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