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内江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现场
四川新闻网消息(李永琴 文/图)1月6日,内江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内江市人民政府市长李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指出,2023年,内江将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内江现代化建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做大工业、做强物流、美乡优城、共同富裕”为总抓手,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产业强市和区域物流枢纽,确保新时代新征程内江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内江将如何朝着上述目标迈进?
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产业强市
突出发展“页岩气+、钒钛+、甜味+、装备+”四大产业
2022年12月20日召开的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业为重。
本次报告中,再次释放出“做大工业”的信号——
报告提出,2023年,内江将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聚焦“做大工业”,持续拓展壮大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绿色能源和电子信息五大先进制造业,特别突出“页岩气+、钒钛+、甜味+、装备+”四大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全力构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甜品”“甜饮”“甜果”为主体的食品产业体系,鼓励发展休闲食品、功能饮料、水果精深加工、预制菜等细分产业,创建一批主业鲜明、配套完善的食品产业园区,打造“中国甜食之都”。
扎实做好生猪稳产保供,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年出栏生猪254万头以上。突破性发展肉牛羊产业,做大做强内江黑猪、特色水产、精品蔬菜等特色产业,支持血橙、无花果、稻渔、白乌鱼、天冬等重点产业发展。
持续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推进隆昌市稻虾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资中县龙江湖片区乡村民宿集群发展,推动威远穹窿地质、生态、古寨资源整体开发。
深入实施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质量五年行动,探索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路径,加快培育壮大本土建筑龙头企业,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建设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物流枢纽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商贸物流、智慧物流、铁路物流等新业态
2023年,内江将立足成渝发展主轴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必经节点的显著交通区位优势,全力将其转化为物流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创新“物流+”产业模式,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商贸物流、智慧物流、铁路物流等新业态,加快推进成渝粮食应急保供物流基地等重大项目,新增国家 A 级以上物流企业1户。
用足用好支持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系列政策,加强与自贡、资阳、遂宁等沟通协作,深化川南一体化、内自同城化发展,高标准建设内自合作园区食品产业园,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内荣现代农高区等川渝毗邻合作功能平台建设,加快建设荣昌隆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内江荣昌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国家畜牧科技城。
推进美乡优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全市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2023年,内江将聚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实施村庄清洁、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完成18个镇(街道)农村面貌试点改造,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全市农村面貌显著改善。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以上,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和乡村客运“金通工程”样板县创建。
因地制宜改造提升棚户区、城中村,集中推进糖厂工业区、棉纺厂等老旧厂区和四方块老旧商贸区改造更新,系统实施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着力夯实滨水公园、宜居宜业的城市基础。
坚持一县一策、错位发展,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支持市中区加快打造食品加工、节能环保、新经济三个百亿产业集群。支持东兴区发展中医药大健康、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新材料制造业三大百亿主导产业。支持隆昌市发展装备制造、玻璃陶瓷、“食品+”三大百亿主导产业,打造成渝发展主轴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支持资中县打造血橙、鲶鱼等百亿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加快建设临空产业承载区。支持威远县发展页岩气精细化工、钒钛新材料、清洁能源三大主导产业,打造中国西部页岩气精细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内江经开区、内江高新区加快打造西部光电显示及智能终端产业集中区、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开展中心镇培育,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
以共同富裕为导向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全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
2023年,在就业方面,内江将加大援企稳岗和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培育劳务品牌,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推进健康内江建设,实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计划,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开展国、省医学重点专科学科建设,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卫生健康强市和中医药强市。
全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确保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推进教师队伍“赋能提质”,持续做好“双减”工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学在内江”教育品牌,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教育高地。